今日报丨真是它!现身斗门!多以小型兽类为食…
真是它们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国家一级、二级保护野生动物
近期频频现身斗门!
小灵猫、仙八色鸫、黑喉噪鹛
......
多个彩色野外影像记录被首度公开!
▲戳视频看看
PART
-Doumen-
01
“国一”小灵猫
现身斗门锅盖栋
近日,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在整理设置于黄杨山、锅盖栋自然保护区的红外影像时,发现在斗门锅盖栋自然保护区,有身上有类似“豹纹”图样的动物穿梭。经有关专家确认,这个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——小灵猫。
▲5月16日晚上9时许,一只小灵猫在森林里“溜达”,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红外摄像机后就离开。
▲5月29日晚上10时,又有小灵猫光顾了这里,这次它闲适地向前方草丛走去。
▲红外相机还捕抓到,夜色中,沟深路黑,一只小灵猫在山沟旁摸索着,小心翼翼地准备下去喝水。
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科考团队表示,小灵猫是夜行性灵猫科动物,一般在夜间觅食,此次拍摄到的小灵猫,是斗门首次公开的野外影像记录,而且通过身上的斑纹判断,它们为不同个体。
小灵猫
学名:Viverricula indica
小灵猫是灵猫科、小灵猫属动物。别名有七间狸、乌脚狸、斑灵猫、香狸等。长约48至58厘米,尾长33至41厘米,体重2至4千克;全身灰黄或浅棕色,背部有棕褐色条纹,体侧有黑褐色斑点,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,尾部有黑棕相间的环纹。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。
主要栖息在低海拔山林中,多在晚上或清晨活动,白天则躲在树洞或石洞中休息,除了会吃老鼠、青蛙、鸟类、昆虫外,偶尔会吃水果。
PART
-Doumen-
02
惊喜不断
多种“国二”被拍下
此外,红外相机还陆续观测到豹猫、仙八色鸫、画眉、黑喉噪鹛、褐翅鸦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让人惊喜的是,此次抓拍到的多个白天活动彩色影像,均为斗门首次公开,填补了斗门野外监测无彩色影像资料的空白。
▲清晨,一只豹猫嗅闻着地上的气味,正在追踪自己的早餐,它漫不经心地抬头望了一眼,神情自若地离去,仿佛已经习惯了红外相机的存在。
▲一只豹猫闪着大眼睛,踌躇着向红外相机的方向靠近,对突然出现在路边的红外相机显得非常警惕又好奇,打量几番后转身离开。
豹猫
学名:Prionailurus bengalensis
豹猫是猫科、豹猫属动物。头体长360-660毫米,体重1.5-5千克。豹猫在中国也被称作“钱猫”,因为其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。体型和家猫相仿,但更加纤细,腿更长。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豹猫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、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。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米高山林区。
▲一只画眉站在清澈的山溪水中“洗澡”,它展开翅膀一头扎进水里,然后飞速跳出,美丽的羽毛变得蓬松,它麻利地把身上的水甩干,好不惬意。
▲一只画眉正在觅食,飞速翻动着地上的落叶,寻找藏匿其中的小虫子、小果实,灵动活泼,惹人喜爱。
画眉
学名:Garrulax canorus
画眉是鸟纲、画眉科的中型鸟类。体长约23厘米。上体橄榄色,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,眼圈白色,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,形成清晰的眉纹,极为醒目。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它们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,机敏而胆怯,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,不善作远距离飞翔。
▲仙八色鸫穿着一身彩色羽衣静静地观察落叶中的小虫,锁定目标后“一击毙命”,饱餐一顿,真是又飒又美的鸟中仙女。
仙八色鸫
学名:Pitta nympha
仙八色鸫头深栗褐色,中央冠纹黑色,眉纹皮黄白色、窄而长,自额基一直延伸到后颈两侧。眉纹下面有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,经眼先、颊、耳羽一直到后颈相连。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它们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次生阔叶林内,是夏候鸟和旅鸟,行动敏捷,性机警而胆怯、善跳跃,多在地上跳跃行走。主要以昆虫为食,常在落叶丛中以喙掘土觅食蚯蚓、蜈蚣及鳞翅目幼虫等。
▲两只黑喉噪鹛正在林中“聚会”,只见它们欢快地在林中跳跃,叽喳“聊天”,不愧是“噪”鹛。
黑喉噪鹛
学名:Garrulax chinensis
黑喉噪鹛体长23-29厘米,属中型鸟类。额基、眼先、眼周以及颏和喉黑色,额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,头顶至后颈灰蓝色,其余上下体羽多为橄榄灰沾绿至棕褐色。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、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,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、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。
▲一只褐翅鸦鹃在水沟旁徘徊,准备下去喝水,那小心翼翼的形态和家鸡如出一辙,俗称“毛鸡”。
路边不起眼的小水沟、小水坑可能就是小动物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,大家踏青时,请不要随意破坏野外环境。
褐翅鸦鹃
学名:Centropus sinensis
褐翅鸦鹃是鸦鹃科、鸦鹃属的中型鸟类,体长40-52厘米,嘴粗厚、黑色,尾长而宽,凸尾,通体除两翅、肩和肩内侧为栗色外全为黑色。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褐翅鸦鹃广泛分布于东亚、南亚、东南亚地区,栖息于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、稀树草坡、河谷灌丛等,善于隐蔽,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,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。
PART
-Doumen-
03
绿嘴地鹃
珠海首次公开野外记录
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数据整理还发现了绿嘴地鹃,是该物种在珠海市的首次公开野外记录,刷新了这一物种的野外分布区域。
▲斗门区锅盖栋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2023 年春季第二次调查红外相机拍摄
绿嘴地鹃
学名:Phaenicophaeus tristis
绿嘴地鹃成鸟,眼先及颊角黑色;额侧及自鼻孔到耳后的一条纹以及眼下一些羽毛均白色,头顶至上背淡绿灰色,头顶杂以黑色条纹,背中部、三级飞羽、翼上覆羽及尾上覆羽等悉暗金属绿色。
它们分布广,种群稳定,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林缘地带的灌木丛、竹丛和丛林中。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、云南西部、南部、广西西南部和海南岛、广东雷州半岛。
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,
在黄杨山、锅盖栋自然保护区
其他野生小动物
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与保护,
一起来欣赏小动物们的倩影吧。
▲黑脸噪鹛(Garrulax perspicillatus)可不像看上去那么严肃,它们是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的小可爱。
▲黑领噪鹛(Garrulax pectoralis)得名于脸颊下部至脖子上的两条黑色的“领子”,但眼下两团黑白相间的纹路,再加上聒噪的性格,更像是“花面大佬”,不过别误会,“大佬”们是集群生活的。
▲喜爱出镜的紫啸鸫(Myophonus caeruleus)是这里的常客,此刻,它难得地杵在原地,露出严肃的神情,似乎是用目光锁定了心仪的小猎物。
▲鼬獾(Melogale moschata)以鼻贴地搜索前进,似乎是在搜寻食物的气味。鼬獾杂食性,以蚯蚓、虾、蟹、昆虫、泥鳅、小鱼、蛙和鼠形动物等为食,亦食植物的果实和根茎,是不爱挑食、营养均衡的好宝宝。
PART
-Doumen-
04
环境优良
成众多动物栖息地
斗门区位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西南端,区内包含的森林、湿地、水岸带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是珠三角重要的动物栖息地。近年来,斗门积极践行林长制,全力以赴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,2020-2022 年实施完成造林工程17951 亩,封山育林效果显著,生态基底持续提升,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。
综合2018-2019年珠海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调查(斗门区部分)、斗门区2022-2023年自然保护地科考调查阶段性成果(冬季、春季、夏季调查),目前,斗门实地调查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4种。
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,即小灵猫;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,即豹猫、仙八色鸫、白胸翡翠、斑尾鹃鸠、褐翅鸦鹃、小鸦鹃、画眉、黑喉噪鹛、鹗、凤头蜂鹰、蛇雕、黑鸢、普通鵟、日本松雀鹰、松雀鹰、黑翅鸢。
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,即栗耳鹀、寿带、白鹭、苍鹭、池鹭、大白鹭、牛背鹭、斑姬啄木鸟。通过野外踏查发现,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黄杨山、锅盖栋、竹洲岛自然保护区,尖峰山、竹篙岭森林公园、华发水郡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。
本次“国一”“国二”的出现,说明斗门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喜人成效,而且本次保护区的科考调查也未发现盗猎痕迹。相信随着栖息地环境持续改善,小灵猫将在斗门区更好地繁衍生息。接下来,斗门将继续巩固成效,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,围绕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,全方位讲好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斗门故事。
——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
相关负责人
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
共绘绿美斗门生态画卷。
点击下方名片,
关注“今日斗门”微信公众号▽
更多精彩有你好看!点击阅读▼
|文字:梁少冰
|图像: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/部分素材源自光圈(斗门融媒媒资库)
|编辑:叶雨柔
|制图:宋明贤、叶雨柔